top of page

遊民

步入初秋,黃葉悄然飄落,天氣也不服輸似的急步趕上,幾天以來氣溫跌了好幾分。課堂之間,你匆匆走過多倫多繁忙的行人道,駐足稍停之際,望見一位遊民正蜷縮在路旁,伸手向路人乞討。對近來的寒冷天氣感同身受,亦不忍看見遊民深受飢寒交迫之苦,於是你上前放下了自己的一點心意。

這樣的一幕相信大家並不少見,甚至有著各自的親身經歷。但你又曾否想過這樣的一個舉動對遊民來說,可以是一份施捨,亦可以是一份縱容?

遊民問題是加國近年來面臨的主要社會問題之一,同時亦深受大眾所關注,但你又知不知道我們口中的「Homeless People」究竟是誰呢? 根據定義,「Homeless People」泛指因經濟﹑社會﹑心或生理問題而沒有或沒有能力獲得永久﹑穩定居所的人。例如在加國,負擔不起房租﹑家庭糾紛,和濫用酒精﹑藥物就是造成遊民問題的三大主因。一些年紀較大的人可能因健康問題﹑身體殘障,或子女不願照顧而被迫流連街頭;年紀較輕的遊民可能即使有工作在身,卻因薪金負擔不起昂貴租金而要露宿度日;也有不少人因酗酒﹑毒品,或單純不想工作而靠著乞討的金錢過生活,可見遊民問題的起因深深緊繫著其他社會問題的根源,可謂錯綜複雜。

【施捨.縱容?】

可以是施捨,又可以是縱容。那究竟誰值得幫,誰不值得幫,又應不應該幫呢?像絕大多數的哲學問題,這個問題並沒有絕對的答案,但不難發現,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有一個主要考量——遊民的背景。

試試回想起腦海中看見遊民時內心掙扎的那一幕,倘若這次蜷縮在路旁的遊民是一個殘障﹑失去了一條腿﹑衣服破爛的老伯,這會不會令你更想去幫他呢?換一個場景,如果這次的遊民是個年輕力壯的人,身邊有著七八個空酒罐,四周散落著大麻﹑煙草的殘渣,你又會不會對幫他的決定有所動搖?若這兩個場景能為你所做的決定帶來一絲掙扎,就可以發現,我們在捐錢給遊民前,往往會就有限的第一印象推斷他成為遊民的原因和用錢的傾向。

例如在看待殘障的遊民時,我們可能會覺得這位遊民流連街頭是迫不得已的,加上他年紀老邁,很需要這些金錢,所以更傾向去幫助他。看待年輕遊民時,我們可能會不自覺把身邊的酒罐和煙草和他連上關係,認為他有酗酒濫藥的習慣,繼而覺得捐錢給他他也只會拿去買酒,出手幫助反而成了種縱容,覺得不值得而對幫助他的選擇變得冷漠。這與心理學上的首因效應(Primacy Effect)有著類近之處,即大腦及後獲得的資訊會很容易被第一印象所影響,造成對傾向於第一印象的詮釋——例如金錢的用法會被有喝酒的習慣的認知所影響。

當然,除了遊民的背景,還有很多因素都影響著我們的決定,例如我們的價值觀,時間等等,所以應不應該捐錢,其實應該由你來決定。而筆者則認為,遊民的背景實在難以用短暫的接觸就理解清楚,畢竟如星爺所講「國泰民安,邊個又會想做乞衣呢?」。除了應不應該去幫,我們亦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釐清自己是一時同情心使然,覺得不幫好像太鐵石心腸;還是真的希望幫助到他人。也不妨從幫助遊民的方法入手,例如若果不想錢被拿去買酒,在寒冷的日子裡送上一個溫暖的熱狗亦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文:Camus 圖:Isabelle W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Follow Us
  • Facebook Long Shadow
  • Twitter Long Shadow
  • SoundCloud Long Shadow
Search By Tags
Unknown Track - Unknown Artist
00:00 / 00:00
  • Facebook Social Icon
  • Instagram Social Icon
Unknown Track - Unknown Artist
00:00 / 00:00
Unknown Track - Unknown Artist
00:00 / 00:00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