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時事議題系列:一地兩檢塵埃落定 高鐵前途明暗未卜

一八年九月下旬,高鐵「香港段」正式通車。三年前,在高鐵爭議鬧得熱烘烘之際,本社曾討論過高鐵一地兩檢帶來的不同爭議。如今高鐵正式運行,一地兩檢也已成定局,究竟當年的爭議難題是噩夢成真,還是虛驚一場?

【一地兩檢之現況】

現時西九龍高鐵站的一地兩檢,是以租借車站某部分地區予大陸作「內地口岸區」的方式運行。在「內地口岸區」內,大陸政府擁有司法管轄權,大陸官員亦能行使內地法律,但在口岸區以外的地方兩者皆無執法和管轄權。車站內的離境層和入境層均設有「內地口岸區」,在區內營運中的高鐵車廂內亦同樣視作「內地口岸區」,而香港端的高鐵車廂則不屬於區內。如此看來,高鐵站的一地兩檢其實就是依深圳灣口岸的先例比照辦理,一條線劃分兩個區,區內區外就是境內境外,只是今天租借地方的不是香港,而是大陸。

【維繫一國兩制 抑或溫水煮蛙】

高鐵站一地兩檢的爭議中,最受大眾注目的是違反「基本法」和侵犯「一國兩制」。如今的安排又能否釋民所憂呢?關於違反基本法,香港政府強調「內地口岸區」是由香港租借予大陸的區域,被視為香港特區以外的範圍,所以一地兩檢方案並不違反基本法。至於「一國兩制」的核心價值,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指出,高鐵站一地兩檢方案是經由中港兩方政府長期商討完成,加上一地兩檢是由香港政府主動提出,故並無破壞一國兩制之原則。

的確,若套用深圳灣口岸的例子,「內地口岸區」其實就只是個方便乘客之舉,並無違法之嫌。然而市民所憂慮的又怎會只是半個車站的司法管轄權?不論是「基本法」還是「一國兩制」,市民真正擔心的是怕「內地口岸區」會成為一個契機,讓中央政府更大程度地干預香港內政。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近年港人對中國維護一國兩制的信任每況愈下,這份不信任隨即成為了是次爭議的核心。

【鉅額超支打造全球最貴路段 港高鐵經濟效益成疑】

高鐵由2010年四月動工,經過多次超支延誤,終在去年三月竣工。工程時長近八年,耗用八百六十多億港元,為全球最昂貴鐵路。天價的成本令一眾港人對高鐵能轉虧為盈抱有懷疑,這亦是高鐵爭議的另一大核心——經濟效益。

針對高鐵的經濟效益,港府曾多次作出預計,然而其預計數字卻叫人感到不安。港府曾多次下調高鐵的預計成效,例如在09年,預計高鐵的內部回報率達6%,但在去年卻降至2%;港府對高鐵的預計人流也有所下調,如15年預計每日有近11萬人乘搭,去年卻下調至8萬。儘管港府及有關當局多番推廣高鐵對香港的利益,如促進中港交流﹑創造就業等,在欠缺數據支持的當下,諸多好處亦實在難免顯得虛無縹緲,種種現象亦反映出港府對高鐵回報的不肯定。

雖有不少研究指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高鐵的潛力會逐漸顯露,但截至去年十一月尾,運輸局文件顯示高鐵日均乘客量只有5萬,比起港府聲稱非常保守的估計8萬人還要少。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一地兩檢已成定局,高鐵天價覆水難收,但前路來日方長。雖起步不明朗,仍望港府能繼續傾力監管,保持並增進香港的國際形象,令高鐵在未來能發揮潛力。這樣才能如林鄭所說:「佢(高鐵)其實帶嚟更加多係,我哋英文叫intangible,即係無辦法可以好實在量度嘅效益」。

文:Camus 圖:Isabelle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Follow Us
  • Facebook Long Shadow
  • Twitter Long Shadow
  • SoundCloud Long Shadow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