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éjà vu:熟悉的陌生感
- 華
- Nov 4, 2018
- 2 min read
有否那麼一瞬,突然有一種錯覺,猶如夢中飄渺,又如前世之憶 – 心中先一陣悸動,然後恍悟:這個場景我見過。
法國人對此有個很浪漫的詞,名作déjà vu,翻譯過來,正統的名稱是既視感。科學家對於這種現象有很多說法,其中大部分與記憶的處理有關。有說是大腦中負責產生熟悉感的部分遭到刺激,有說是資訊的接受和記憶的喚起出現了錯配,也有說是資料被左腦和右腦分別地輸入了兩次。這些只是粗略的解說,要深入探究大家可自行谷歌。若已厭煩了長篇的英文字詞,可參考文末的附註。就像很多事情一樣,科學的研究總是五花八門,從來沒有既定答案,這裡也不作詳解。
當一個人經歷過déjà vu時,總會對人生有些感觸。法國人浪漫,我們也不輸詩意。《浣溪沙》中有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其中『似曾相識』就是déjà vu最好的理解。花開花謝,世事消長,這無疑是恆古不變的道理。似曾相識的那一瞬,好像是生命的弦線被驀然觸動,蕩出絲絲回音,泛起陣陣漣漪。尤其當那不是一個場景,而是一個人,那莫名的熟悉感與陌生感相互交雜,難免會想,是否過去的某一刻,我們曾擦肩而過,錯過了彼此;又或是曾在夢中相遇,只是一閃而逝;甚是前世今生,緣分再次將我們牽起,讓雙眸再次對上… ...
就是不相信宿命論的,也必定會呈現種種幻想,在沉悶的日子中,這種幻覺的出現,彷彿能將我們從現實中抽離,容許我們有片刻的離地。這可以說是無意中一份希望的寄託。我們被忙碌的生活壓迫,時間好像剝奪了人類幻想的權利,要這個荒蕪的世界再生出下一個衛斯理,恐怕比大學停課更難。文化沙漠的陰霾下,近年有深度的電影不多,然而《你的名字》卻是讓人耳目一新。它談及男女主角的相遇,命運在兩個不同的時空彼此交織,千百次的回頭,揭曉一個荒誕又虛幻的故事。多少次他們碰上,也會有一種似曾相識湧上心頭,懷著百般的疑問與費解。他們是幸運的,因為他們得到了答案;但在現實中,我們只能屈服於這大自然的奧妙,承認很多事情,沒有答案。
或許Déjà vu的創造,是一種美麗的錯誤,讓我們在麻木中甦醒,重燃我們的意識,用那麼一瞬,窺探一下宇宙,思索一下人生。推薦大家看一本詩集:《Déjà vu 似曾相識》,希望當中的一字一句能讓你逃脫現實,走進另一個神秘的國度,重拾幻想的快樂。
文:華 圖:Isabelle、胡桃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