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吸」一條生路

【「吸」一條生路】

2015年,一隊研究小組在哥斯達黎加進行水下研究時,意外發現了一隻鼻孔中插著10厘米吸管的大海龜。研究人員上傳了為海龜拔除吸管的影片,當中海龜痛苦的掙扎,鼻中徐徐流下的鮮血,無一不撼動著人們的內心,令人類深刻體會到塑膠廢物對海洋生物的威脅。數年後的今天,世界各地充斥著「走塑」的聲音,一條影片成為了來自海洋的導火線,引起了一波波反對吸管的浪潮。

放眼全球,近年來不少地方都發起了系統性的反吸管活動,如加州議會早前就通過了禁止州內餐廳提供塑膠吸管的法例,預計明年實施;台灣亦將在明年下半年起啟用「禁管限塑」的政策以響應走塑風氣。頓時,吸管彷彿成為了千古罪人,海洋生物的公敵,非得除之而後快不可,但大家不妨停下來想想,禁止吸管背後的理由真的充分嗎?

吸管作為塑膠廢物的一員,每天都被大量生產,大量丟棄,但相比起其他廢物,可謂是微不足道。根據海洋保護協會的資料,吸管加上攪拌棒的數量只排在常見海灘廢物的第七位,遠低於塑膠瓶和袋;若用重量計算,吸管亦只佔了全球廢物的0.003%,可謂九牛一毛。加上對吸管的限制可能會變相增加其他塑膠產品如塑膠瓶蓋的產量,限制吸管對廢物數量的影響是好是壞,還是未知之數。儘管吸管對海洋生物的傷害大家有目共睹,但認為禁止吸管的政策能有效保護海洋生物,似乎有點太理想。

海龜慘遭吸管折磨的影片使我們認清了塑膠吸管的禍害,但我們也必須認清一個事實——吸管並不會無故在海中出現。的確,濫用塑膠產品是廢物數量有增無減的因素,但海洋廢物的多少比起人類製造廢物的數量,更加取決於人類處理廢物的態度。倘若人們一覺得麻煩就把廢物隨便往海上一丟,儘管廢物政策再多再有效,海洋生物也不見得能逃離一劫,可見海洋廢物問題的根源在於「為何有廢物在海中出現」而不是「甚麼廢物在海中出現」。如此一看,各地團體似乎更應該嚴打亂拋垃圾,強化大眾的環境意識才能更有效杜絕海洋廢物,而不是今天一隻海龜因飲管受傷就要拋棄飲管,明天一隻魷魚被膠袋困住又要拋棄膠袋,這樣只會吃力不討好。

如此看來,禁止吸管的政策似乎對現況幫助不大,儘管如此,禁止吸管的行動對處理廢物問題仍是至關重要。無可否認,吸管比起其他塑膠廢物的數量少,導致政策影響力存疑,但正因塑膠吸管的需求量較少,對市民日常生活的影響不大,這造就到一個空間讓各地政府嘗試施行廢物政策。相比其他廢物,吸管因對市民生活影響小,故限制吸管的政策更易被大眾接受。此外,因需求量較少,政府磋商亦會遇到更少障礙,能更加順利實行並觀察效果,加上新式吸管推陳出新,如不鏽鋼吸管﹑玻璃吸管﹑紙吸管等,令到吸管政策有著很高的可塑性和嘗試價值能作為未來更大膽有效政策的基石。吸管政策只是一個微小的第一步,它的價值在於未來,而非現在。因此,假若多帶一支吸管就能為未來買一個機會,又何樂而不為呢?

文:Camus 圖:Gong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Follow Us
  • Facebook Long Shadow
  • Twitter Long Shadow
  • SoundCloud Long Shadow
Search By Tags
Unknown Track - Unknown Artist
00:00 / 00:00
  • Facebook Social Icon
  • Instagram Social Icon
Unknown Track - Unknown Artist
00:00 / 00:00
Unknown Track - Unknown Artist
00:00 / 00:00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