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費的文化
當你在餐廳用膳後,通常都會怎樣給服務員小費﹖是在付款機器上直接按下百分比,還是付現金的時候把找回的零錢留下﹖其實日常所見的「小費」起源是甚麼﹖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費又能帶來甚麼影響﹖
「小費」的概念據說源自十八世紀的英國倫敦,那時候的餐廳餐桌上會有一隻碗寫著「保證服務費」,想要快速周到的服務的顧客就會將零錢放在碗中。到現在,小費應用的地方和範圍也不斷擴大,成為體現禮貌的一種生活習慣。
在香港和大部分亞洲國家,只有在比較高級的餐廳和服務才有小費的概念,有部份香港餐廳亦會將之稱為「加一」(帳單強制性加10%作為服務費)。就算在北美洲,美國和加拿大也有不同的習慣。加拿大人習慣給10-15%的小費,在比較高級或者西方餐廳就會給15-20%。但事實上加拿大的服務費是指稅前(不是稅後)的價格的某個百分比,因為銷售稅是給政府的,而小費是給餐廳的。很多人因為面子或者太麻煩的關係,通常會直接給稅後價錢的某個百分比作為服務費。如果下次不知道怎麼算的話,可以將食物稅前的價錢乘以1.23 (1+13%+10%),就會是食物原本的價錢,加上13%銷售稅,再加上稅前食物價錢的10%小費。而在美國,他們通常都讓顧客在單據上寫上想要給的小費比例或金額,而不是直接在機器上選擇。
雖然小費看起來不足掛齒,現實上卻是對服務性行業有莫大的影響。有人支持小費政策,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可以推動餐廳提供良好的服務。但另一方面因為小費已經成為一個不成文規條,服務生也可以不用特別表現去賺取小費。雖然法律上,公司是不可以收取員工的小費,但實際上不是所有小費都會直接到服務你的服務員手中,有些餐廳是將所得小費平分,有些則是按年資分配。除此之外,因為美加消費和小費的百分比比較高,有些服務生所得的小費佔總收入的百分之四十甚至一半,僱主更會以此做藉口減低員工的薪金。各州各省並沒有對小費的一個法律規條,加上每個員工工作的時段和工時都不一樣,以小費為主要收入來源對於比較低薪的員工並沒有穩定的保障。
當小費已經成為一個生活習慣,如果要立法規管的話恐怕不是那麼容易,而且僱主也可以偷偷繼續施行對他們有利的政策。下次如果遇到覺得服務態度好的員工,不妨直接給予他們現金小費,這樣比較容易使他們得到公平的待遇。
文:魯莊草 改圖:LYC
![](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256a8f_6080dcd3775e4e75afdb8e336a0b4025~mv2.jpg/v1/fill/w_980,h_544,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uto/256a8f_6080dcd3775e4e75afdb8e336a0b4025~mv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