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人格同一性

「人格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 是一個關於「到底是什麼物質或非物質的事物,可以令到一個人與在不同的時間線裏的自己,會是同一個人呢﹖」的哲學問題。我會從三個科學角度答案去探討這個問題,包括記憶﹑大腦,和靈魂,以及這三種答案所面對的爭議。

約翰洛克 (John Locke) 是十七世紀的英國哲學家,主張記憶論。他認為「人物格同一性」是透過記憶去連貫起來。 如果能夠符合以下條件,記憶則能令我們相信現在的自己和過去的自己是同一個人:

(1)現在的我能記起過去發生的事情。

(2)這段記憶不是虛假的,而是要真實存在過的。例如不能夠是植入記憶。

(3)關於這段經歷, 沒有其他人擁有比我多記憶。

個人認為洛克的記憶論不夠準確。假設我們失去了十年內的記憶,根據約翰洛克,我們便已經不是和十年前的我是同一個人了。可是,周邊的家人朋友依然會認為我們是他們從前所認識的自己。同一情況下,如果我能夠記得五歲時發生的事情,卻不能記起十歲的記憶——根據約翰洛克所說,現在的我與5歲的我是同一人,但與10歲的我並不是同一人。 這是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答案。

除了約翰洛克之外,有些哲學家認為以往和現在的自己是同一個人,是因為我們有足夠的腦細胞從之前一直存活到現在,而且沒有其他人擁有一樣的腦細胞在他們的身體裡。但是事實上,我們身體的細胞每過一個週期就會更新一次,如果按這個理論所說,那不是每一次細胞更新的時候我們都成了「脫胎換骨」的另外一個人嗎﹖

最後,有種說法是假設靈魂是存在的,而且它是一個能夠與肉體分離的獨立存在體。這樣一來,現在的我與過去的我就是同一個人,因為我們的肉體可能有轉變而靈魂卻沒有。但是如果靈魂像電池一樣是可以消耗的,我們的靈魂必然會耗盡。當每過一段時日,電池被更換,我們會是等於換了一個靈魂,變成不是同一個人嗎﹖由於我們無法去探究非物質的性質,近代的哲學家也很少接受靈魂之說或過於形式學(metaphysic)的答案。

如果沒有哲學家能夠提供一個有說服力而又全面的答案,那麼可能錯誤是出自問題本身的方向。或許「人格同一性」並不是一個合適的問題,因為自我不需要時間上的連貫。只要我們還在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意義上就足夠了。 詳情請期待文章的第二部分,或者參考 Parfit 的 「Reasons and Persons / Personal Identity」。

参考文章:Parfit, Derek, 1971, “Personal Identity,”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80: 3–27

1984, Reasons and Pers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哲學專欄︳【人格同一性】

「哲學是跟隨理論X,

破壞理論X然後建立理論Y。」

文:WW

圖:Wendy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Follow Us
  • Facebook Long Shadow
  • Twitter Long Shadow
  • SoundCloud Long Shadow
Search By Tags
Unknown Track - Unknown Artist
00:00 / 00:00
  • Facebook Social Icon
  • Instagram Social Icon
Unknown Track - Unknown Artist
00:00 / 00:00
Unknown Track - Unknown Artist
00:00 / 00:00
bottom of page